怎么样,被人捧臭脚的感觉确实是不错的。
而且哪怕是带着点人情色彩,本质上也是江弦自己的文章足够优秀,才足以支撑有人这样吹捧。
某些人通篇写的屎尿屁,那就是想捧,也根本扶不上墙啊。
又看了几篇其他人的评论,比较让江弦印象深刻的是雷达老师的文学评论,他这篇评论颇具巧思,跟写小说似得,直接拿他去编了个故事:
“话说,有人请中国作家江弦猜谜语,并说这个谜语30年来尚未有人破解。
江弦声称自3岁以来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谜语。
谜语是:把一只2500克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500克水的瓶子里,用什么方法把它拿出来。
江弦立刻答道:你用什么工具装进去,我用什么工具取出来。”
雷达通过这样一则虚构的故事,进而引出他想表达的观点:
“30年来,江弦是全中国第一个猜出这个谜语的人!”
“他巧用的工具,就是‘语言’!”
读出其中的多重深意,江弦会心一笑。
30年来无人破解3岁以来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谜语.
前者是隐喻解放以后,中国作家对语言学知之甚少。
后者则是隐喻江弦天赋惊人。
其余就不再一一解析了。
一个风趣的小故事,表达进了雷达读过《许三观卖血记》这篇小说后的全部感受。
“文学评论居然还能这么写的?”江弦颇感奇异。
他给钢笔吸饱墨水,握着笔,稍作构思,刷刷往下写去。
北影厂的厂长王洋找到江弦,他那个拍摄“中国文学”纪录片的想法,在王洋的帮忙争取下,上面终于松口,批准拍摄,还给批了1000块的巨款。
江弦勉强接受这样的结果,相比于这笔资金,这支拍摄许可的令箭反而更加重要。
还是那句话,摄像机、打印机这都是受国家管控的。
“中国文学”纪录片剧组正式成立,成员就他一个人。
回到虎坊路15号,江弦去找了一趟蔺兴汉,托他帮忙,请了王扶林执导这个纪录片,摄像、灯光、录音也都先用《三岔巷劫案》的人。
和这会儿所有的单位一样,央视也在改革,尤其是蔺兴汉这个电视剧部,穷的叮当响,为了活下去,今年试着搞起了承包法,倡议大家自己想办法出去接活,收入百分之三十交上来,百分之七十自己分。
所以江弦这么一招呼,一帮人还挺兴奋,热情的答应下来。
之所以请王扶林,是因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